父亲讲过去的故事:说说拉耙

      我知道并用过的筢子有三种。它们的作用都相似,主要是用来聚拢柴草。它们的一端都有长柄,另一端,有竹齿的,有木齿的,也有一端为木架,一端为铁丝的。

竹齿的筢子,我们叫芦耙,它是用十多根一尺多长的指头粗细的瘪平的上火烤弯了一头的竹齿,另一头用软条将其编织在一个平面上做成的,我们这地方不产竹子,所以芦耙都是从外地弄来。

​      它是人们秋天在树林里耧干枯树叶时离不开的工具。
​       我有一个邻居,在一个秋天里,经常是凌晨三、四点起床,背一个大篓,带着手电筒和芦耙,去树林里耧金黄色的树叶以备冬天取暖!有人看见,他把手电筒绑在树杆上照明,劳累到天麻麻亮,把树叶装大篓背回,白天再去上班,那是多么的辛苦。
​       现在,社会进步了,人们不烧柴草树叶了,改为电器和天燃气做饭取暖,又方便又卫生还环保,耧耙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。不过,现在又新出来了一种更有力的和芦耙相似比芦耙稍大一点的铁耙子,它能把玉米地的秸秆收拢成堆,但是已没有人拉回去取暖了!

      再说木齿的筢子。它是用一根一尺多长的鸡蛋粗细的木匠叫耙脑的木柄,在上面相隔凿眼,然后把十几根一尺多长大母指粗细一头削尖叫六道的木齿插入凿眼,耙面就做好了。木耙是生产队打谷场上的劳动工具。摊开在场上的庄稼经碾打后, 先用一个叫二股叉的工具挑长秸秆,再用四股叉挑次长的秸秆,最后是木耙搂秸汁。木耙也叫挱耙,木齿是直的,不是弯的,耙面和耙柄有约六十度的角,不好操作,弄不好伤脚或把场面划沟,它是老农的专用工具。

       第三种筢子我们叫拉筢。比其它耙子都大。它是一个在一米多长半尺宽笮的木架子上,钻上许多间隔一寸多的孔,并且插入二尺多长的一端带弯头的铁丝,然后在一个平面内按上把子做成的。它是秋天十多岁男孩子们拉着它打柴的工具!

      拉耙大而沉,绕了柴更沉!因此拉柴时,孩子们要在筢架的两端栓一条细绳,中间挎在肩上双手握住筢把,用力在颇平坦的荒地各自找枯草多的地方来回拉拽!柴草缠满一筢,拉回到原始地,把耙子翻一个身,顺势一拉,抽出筢子,就有了一个小柴堆了。如此三四次后,柴堆蓬松较大,不易挪动,于是丢开筢子,双膝跪在柴堆上面,双手忍着刺痛把这个柴堆的两边以及两头按压紧凑,顺溜,我们叫一节!

      继续拉!拉到有六,七节时,头目就大声喊,按柴哇!按柴是两个人互相弄,先铺绳,大绳双股铺中,是背绳,背绳两旁各铺一根细绳,叫罗绳。两个人合作抬一节安放在绳子上,依次再摞两三节,盘起背绳把柴捆结实!接着再摞两三节,把罗绳捆好,一个脑脑架的柴背就成功了。然后,把拉耙插在柴背再按对方的。都打理好了,找一个背风的地方,小朋友们点一根自制的纸烟,轮流的吸上几口,然后人人背起老大一个脑脑架,高高兴兴回家!但是,其中有一个人总是有点惬意!你知道为什么吗?

      不管几个小朋友相跟上去拉柴,我总是搂得最少的一个!原因是我的拉筢筢架笮,铁丝短,整体面积较小,每次拉的柴就少。这还不重要,多拉几次也能补上!问题是人家的拉筢用的是豌豆粗的豆丝,我的拉筢用的是省钱的高粱米粗的茭丝。茭丝软,拉柴时易互相缠绕,难上柴,人家拉满满一耙,我拉多半耙。退柴时又卡涩,必须用手帮助撕退。不顺溜,这样就耗了时间,人家拉七八节,我拉五六节!

      因此,心里老不是滋味!更有胜者,他们都有罗绳,我只一根背绳,他们的柴背叫脑脑架,背起来直挺挺的好威风。我的柴背叫鸡窝篓,一背柴!背起来老在屁股上扣着,极难受,心里老不是滋味。我的父母是半山出身,只懂一根绳打柴。几次讨要罗绳, 总是一句话,没见过闹柴还拿三根绳子!

      正是有这段经历,我工作后,叫木匠做了个一米二长的大筢架,并钻好了细孔,企图弄一个跟心的大筢子,但终于没完成。只因社会进步了,有了铁炉子,取暖不烧柴了。再后来,人们连火炕也拆了,煤炭也不怎么烧了。

拉筢拉柴便是我们那一代人的故事了!